您好,欢迎您来到核心期刊发表平台!

期刊知识

所在位置:主页 > 文章系列 > 期刊知识 >
引文数据库精选来源期刊对学术

 目前全世界出版的现期期刊约20万种,其中科技期刊约7万种,人文社科期刊约3万种,其他一般性、通俗性、时政性、消遣性期刊约10万种。面对如此庞大的期刊数量,任何一个期刊数据库都不可能也不需要收录所有的期刊。实际上,各种数据库都是根据其编制宗旨、用户信息需求来选择一定的期刊作为收录的对象。目的越明确,定位越准确,被收录期刊的选择就越严格。

    来源期刊与核心期刊的概念近年来常被误用,因此有必要先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异。

    核心期刊是个外来语,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目前我国学术界经常提到的“核心期刊”,与核心期刊的原本含义已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正由于这种变化,才引发了许多争论。笔者认为,由于核心期刊的概念现已超出了图书情报学界的范围,已被整个学术界、科研管理界等广泛接受和经常使用,因此,有必要根据其原有的含义和目前中国实际使用的情况重新对核心期刊进行界定。

    正如上文所述,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出现了核心期刊的概念。当时学术期刊和文章激增,某个学科的文章不仅发表在本学科的专业期刊上,而且出现在另一相关学科的期刊上,尤其出现在多学科的期刊上。同时各种检索期刊也不断增多,仅文摘期刊就达300余种。这些文摘期刊经常摘自一些期刊,而不常或很少摘自另一些期刊。布拉德福敏锐地意识到了期刊文章的相对集中和分散的现象,并通过每天对到馆的润滑学和应用地球物理学490种期刊上1724篇文章进行逐册逐篇统计,按其发表文章数量的多少排出序列,他发现,少数期刊中集中了大量某个学科的文章,而另一些期刊却较少或很少出现某个学科的文章。如果把这些期刊分成几个区,各区的文章数大体相当,则核心区中的期刊与相继各区中的期刊呈1: a : a2 : a3 …的关系(a 是常数,大于等于1,约等于5)。这就是最初核心期刊概念的由来。以后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完善,其中有重要影响的是英国的布鲁克斯(B. C. Brookes)和美国的加菲尔德(E. Garfield)。布鲁克斯首次用数学公式描述了布氏定律,加菲尔德则从期刊文章后参考引文的角度证实了布氏定律及核心期刊的存在。

    可见,核心期刊的理论依据是文献计量学中的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和加氏文献引用定律。布氏定律和加氏定律是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思考,按照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又经过不断验证而得到的。它不仅有了较为成功的数学表达式,而且出现了许多应用性成果。实践证明,布氏定律和加氏定律揭示了期刊文献的分布规律,核心期刊效应是自然科学文章分布的现实反映。

    核心期刊原本是文献计量学上的概念,学科性、集中性和代表性是核心期刊的三大特点。即它必须以统计数据作为基础,没有统计数据就无所谓核心期刊;它必须是某一学科较为集中地刊载原创一次文章的学术性期刊,通俗性、检索性期刊不包括在内;它必须是少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期刊。可见,原本意义上的核心期刊与质量高的期刊是有一些联系,但并没与质量高的期刊等同。但是近几年我国图书情报界、学界、管理界在使用核心期刊的概念时,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已将原本概念扩大,使之等同于质量高的期刊。因此,如果核心期刊就是质量高的期刊,那么核心期刊必须重新定义。如果新定义可以成立,那么筛选核心期刊的方法也必须变化,不仅要从定量,更重要的还要从定性,即更注重各学科专家的判断来确定核心期刊。换言之,只要从定量和定性方面筛选出来的期刊,不论是名为来源期刊,还是核心期刊等各种名称,实质上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心期刊——高质量的期刊。

    按照这样的观点,我们就能看清现在各种机构评选出的名目繁多的 “来源期刊” 或 “核心期刊”的实质,有的名为“核心期刊”,实质上却不是;有的名为“来源期刊”,实质上却是真正的核心期刊。如中科院的《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就有这样的说明:“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

    严格说来,来源期刊与核心期刊是有区别的。来源期刊(source journals)是指编者根据所编数据库的目的、要求,从期刊学术性、编辑标准等方面衡量选出的作为统计源的期刊。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是指刊载某学科文献密度大,文摘率、引文率、及利用率相对较高,代表该学科现有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期刊。尽管二者亦有相同之处,尽管二者大部或绝大部分期刊重合,但毕竟有不同。况且来源期刊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如核心期刊的来源期刊只有419种,而有的全文期刊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有几千种,只要同意全文被其收录,就是来源期刊,显然,这样的来源期刊的质量和其评价功能与精选过的来源期刊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精选过的来源期刊对学术评价到底有哪些作用呢?具体说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大作用:

有利于形成统一的评价平台。

期刊种数众多,其内容多样,水平高低不一,其编校质量也差别很大,如作为统计源的文后参考文献(引文)有的有,有的无,或有的多有的少,或有的著录规范、有的较规范、有的不规范,如此等等。因此,为了能够获得必要的统计数据,必须根据数据库的编辑目的制定相应的期刊筛选标准,选出合适的期刊作为统计源,这样才能建立一个便于统计的统一的评价平台。否则统计源期刊良

莠不齐、鱼龙混杂,其统计和评价的基础就较为薄弱。

有利于获取较准确的评价统计数据。

一般说来,精选过的来源期刊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较高,因为其审稿制度较为严格。其发表的文章较为符合有关的学术规范和撰写规范,如对重要观点、论据、数据等的引用和著录较为规范,较少出现用而不引、引而不用等漏引、伪引、乱引等情况,因此其有关评价的统计数据,诸如引文量、被引用次数、影响因子、半衰期等就较为准确。

有利于获取较权威的评价统计数据。

同理,精选过的来源期刊上的文章质量较高,文章后的引文质量也较高,这些引文大多出自本领域具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之手,显然,这些参考文献的质量和可信度比一般作者的一般文章后的参考文献的质量要高,其有关的评价统计数据较为权威。

有利于提高获取评价统计数据的效率。

    具有评价功能的数据库不仅需要具有足够大的数据,而且需要及时更新的数据,以满足用户最新的信息需求。来源期刊经过精选后尽管数量相对少了,但质量却大为提高。无用、粗糙的统计信息被忽略不计,真正有用的信息才被统计,从而大大节约了处理无用或用处不大信息的时间和费用,提高了数据获取的效率。

    总之,精选来源期刊有助于明确数据的标准,提高数据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有精选来源期刊的数据库与无精选来源期刊的数据库的评价功能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来源期刊精选得越严格,其数据库的评价功能越高,反之亦然。

    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是一种以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为基础的文献索引,它不同于从作者、题名等为标目而编制的索引,它以被引用文献即引文为标目,其下列出引用过该文献的全部文献即来源文献。除了一般查询外,它能提供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一篇具体的被引文章,可以检索到同领域的不同时期的各种文章。引文索引的这种独特、新颖、实用的文献检索作用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但可惜,这一点常常被国内一些论者所忽视。实际上,暂且不论其是否有助于评价等作用,仅此这一检索作用,就足以证明引文索引数据库研制的必要性。

    由于引文能够“把全部科学文章编织成一个统一的网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引文是学者付给同行的硬币工资”,因此引文索引可以帮助确定知识或科学的结构,反映学科的渗透情况,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评价被引用文章、刊载被引文章期刊以及学者、学者群体的影响程度和水平。当然,在“利用SCI来进行科学评价时,一定要小心,要根据上下文的关系线索来理解,要理解整个领域,要看它属于哪个学科领域……在不同国家、不同学科,引文行为差异不同。”何况还有伪引、自引、负面引用、中性引用等问题,引文索引只提供数据,以帮助而不是代替专家进行评价,数据不能说明一切,只能与专家评价互补,因此对引文索引的评价作用一定要有恰如其分的认识,不可偏废。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引文索引是美国学者谢泼德(Shepard)于1873年创办的《谢泼德引文》(Shepard's Citation),该索引是一种供律师或法学家查阅法律判例及其引用情况的检索工具,它以最早的判例为线索,分别列出后来引用过这些判例的其他判例。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尤金·加非尔德(E.Garfield)等人加以发展和完善,他所领导的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于1963年创办了《科学引文索引》(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1973年、1978年又分别创办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和《艺术和人文学科引文索引》(A&HCI, Art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几十年来,这些检索系统在科学查询、评价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目前,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将SCI作为一个官方或非官方的评价工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SCI始终坚持的精品战略。ISI执行副总裁文森特·卡拉赫于2002年6月针对一些全文数据库也做引文数据库,ISI如何面对这种挑战的提问时说:“我们已有45年的实践经验,而且我们的技术也非常地领先,另外,我们认为对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需要去索引的,我们始终要提供最好的信息资源和一些核心的研究成果。这方面我们也是非常独特的。”

    SCI的选刊标准包括很多因素,如期刊的被引次数、影响因子、发表哪些国家的文章、被哪些国家的文章所引用、是否遵循国际通行的编辑惯例、被引文献的文献项目是否齐全、每位作者有否完整的地址(包括电话号码与传真号码)、是否有英文撰写的能提供一定信息量的标题、文摘和被引文献、是否采用同行评议方式审稿、所载文章研究结果的是否具有新颖性、是否反映新的科学进展、期刊编辑委员会及文章作者是否具有国际影响力、新办期刊的主办单位是否具有声望、期刊是否具有地区代表性等等。南京大学的核心期刊在来源期刊的筛选标准、原则等方面都是与国际接轨的,强调定性与定量,即专家意见与引文数据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2004年4月21-25日成都四川大学刚刚结束的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定性与定量评价研讨会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第三届会议上,利用专家意见与引文法已将核心期刊来源期刊调整为467种。以后逐渐调整到500种。

    所谓定性评价是指评价者根据其价值观与历史观对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性评价,而定量评价是指评价者根据数据对研究成果进行具体精细的评价。一般说来,定量比定性更具体、更精确、更具操作性。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共性的一面,但亦有不同的一面,其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人文社科的许多现象不能或很难量化。不恰当地运用定量评价法,并非定量评价法之过,而是运用者之错。同行评议(peer review)是定性评价的一种主要方法,亦称专家评审,是指同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或同一个研究方向的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的评价。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涉及上述领域的一项事物进行评价的活动。同行评议自1665年实行以来,目前在国内外仍为主要的评价方法。但是由于其保守性,以及假设评审人是公正等弊病,同行评议已受到多次的质疑。在我国人文社科界,由于学术规范和评价制度远落后于国外,因此同行评议遭到更多的质疑。定性与定量评价在一定的条件下均有其合理的因素及不足,应将定性与定量评价密切结合,取长补短,才是目前最适宜采用的方法。目前许多论著普遍认为引文计量(引证分析法)是定量评价法或间接评价法,实际上这种观点不够准确。引文分析法既是定性评价法(同行评议),又是定量评价法。因为成果被引用的前提是同学科的专业人员要阅读,且认为它有价值,这完全符合同行评议的含义,实际上就是大同行评议,尔后又能计算出被评价的次数,这又是定量评价。如果这个观点可以成立,那么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引文分析法和引文数据库评价作用的认识。但尽管如此,由于引文动机复杂,引用行为尚不规范,因此对引文分析法仍然不能绝对化。引文计量对人文社科基础研究、宏观、中观研究的统计量较大,故比较有效。对微观,如个体的评价要慎重。

期刊发表|核心期刊发表|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发表|期刊发表|期刊发表网|职称期刊发表
客服QQ:14425182 投稿邮箱:14425182@qq.com
用心服务,诚信经营,因为专业所以出色。知行合一,行胜于言!
业务咨询